沉浸式生活,讓尋常日子亮起來
我看著夜空、山峰、植物,時而發呆,時而微笑,時而流淚。這一周我用心生活,以至于手賬本、手機相冊、社交媒體都空空如也,沒留紀念,也沒計劃,就活在當下。盡管沒留圖文記錄,回憶起來,那片天空,白天的云,夜晚的星,樹上的葉,在我印象中像素清晰。
■ 梁爽
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: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,比如坐在海邊靜靜地看海、專注讀一本書、在陽光下悠然遛狗、雨天坐下來喝一杯清茶……沉浸在其中,有一種幸福在心中流淌,全情投入當下,滿足感油然而生,生活也變得舒暢起來,這就是沉浸式生活。
(相關資料圖)
一家三口,沉浸式的“住村時光”
前段時間我休假,帶著老公和孩子回了云南老家。出發前,我計劃在昆明游玩會友,然后澄江、元陽、西雙版納、香格里拉一路玩過去。可是我們才在昆明住了兩晚,就被爸媽緊急召回,說奶奶想見太孫女。我奶奶年近90歲了,執意要住村里祖宅,在那抬頭就能看到的山上,埋著我過世的爺爺。這些年,我爸和二叔家的人輪流專門去村里照顧她老人家。
這次我們到了奶奶住的村子,一住就是一個星期。剛開始住不慣,太陽太大,沒有空調,洗澡和做飯的衛生條件也不比城里,晚上睡覺更是被蚊子騷擾。但這卻是我離沉浸式生活最近的一段時間。
我們不看電視,也很少看手機,總是帶著女兒去看大鵝的長脖子、野地里的雞鴨。院子里的芒果樹,長得郁郁蔥蔥,女兒去撿樹下掉落的小芒果玩。太陽落山后,我和老公在馬拉松跑道上騎自行車,他說天空飛過的是蝙蝠,我說不是。我們騎行3公里,喝杯奶白酒,又往回騎。回程已沒天光,打開手機手電筒,極其專注地往回騎。
每晚女兒入睡后,我們到天井邊,看滿是繁星的夜空,剛開始還在賣弄知識,這是北斗七星,那是北斗星。后來陷入悠然的靜謐,看著至美的夜空,想了很多,又什么都沒想。親戚朋友不停催我們回城相聚,而我們拖延了一天又一天。
我看著夜空、山峰、植物,時而發呆,時而微笑,時而流淚。這一周我用心生活,以至于手賬本、手機相冊、社交媒體都空空如也,沒留紀念,也沒計劃,就活在當下。盡管沒留圖文記錄,回憶起來,那片天空,白天的云,夜晚的星,樹上的葉,在我印象中像素清晰。
年假結束,回憶這段時光,我想到的不是同學的起伏人生,不是親戚的離奇遭遇,而是那讓我心意曠達、入腦入心的沉浸式生活,后勁真足且能量源源不斷。
美國小說家茱莉婭·卡梅倫曾經講述她外婆的故事,看得我飆淚。她外祖母生前喜歡給她寫信,內容通常是:“迎春花開,今早我第一次看到知更鳥……這么熱的天,那些玫瑰還開得很旺盛……我養的那些蟹爪蘭快開花了……”
外祖母的生活歷歷在目,像部家庭錄像。茱莉婭說外祖母的信,為大自然的每一輪四季,以及她自己生命的悄然變化,做了豐富多彩的注腳。而她的外祖父,是個賭徒,讓全家幾度傾家蕩產。他們在許多地方生活過,瓦房、拖車、小木屋、小公寓,最后落腳在用劣質材料搭建的屋子里。
每當外祖父又搞事,全家人氣憤地問:“外祖母是怎么忍受得了!”答案和智慧或許就在信中,外祖母用心留意的是,當下的生活。
生命的品質與喜悅的能力成正比,而這個能力來自于用心留意。用心留意的沉浸式生活,給人治愈的力量。開始時,它也許只能治愈具體情況引發的具體痛苦,最終它治愈的就是,深埋于所有痛苦之下的痛苦。
萬物皆可沉浸式:越留意,越美好
今年二月體檢,心臟彩超檢查良久,體檢人員建議我去三甲醫院再查一下。結果是二尖瓣有裂縫,造成中度反流,有醫生建議手術。那幾天一想到女兒還小,沒媽咋辦?父母未老,失獨咋辦?心就隱隱作痛。但我還是忙著分批次搬家,忙著新書談合作,崩潰的事,先緩緩。那段時間過得辛苦又壓抑。
有天吃完晚飯,收拾東西,晚上搬家,等搬家公司的人上樓搬運時,我坐在小區木椅上。
晚上八九點,還有學生在彈琴,我一曲一曲地聽著。還有鄰居來遛狗,我看著月光下小泰迪一抖一抖的那毛茸茸的小耳朵,一下子淚流不止。
哭了一會兒,我的苦悶好像被夜風吹走,被琴聲撫慰,被小狗療愈了。痛苦的時候,思考未來是可怕的,回想過去是痛苦的。當我用心去留意當下的事物,去看,去聽,去聞,發現每一瞬間都不失美與力,這是當下帶給我的啟示和能量。
現在我想起心臟問題,除了醫生說的不必手術,還有凝結在記憶里的琴聲和小狗,月光和清風。
詩人威廉·梅瑞狄斯說過,對一個人最壞的評價莫過于“并沒有留意”。我們的生命或長或短,越留意,越美好。
這些年,我發現“沉浸式”的概念非常流行。有沉浸式餐廳、沉浸式展館、沉浸式游戲,更有沉浸式護膚、沉浸式干飯、沉浸式開箱,仿佛萬物皆可沉浸式。在電商平臺輸入“沉浸式”,一堆商品鏈接應接不暇。也許敏銳的商家發現,非沉浸式的生活,是很多現代人的痛點。
對“沉浸式生活”的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。按自己的節奏,不在乎別人看法,用心過好每一天,而最重要的一點則在于:感受當下。
沉浸式生活,了不起的治愈力
人類學家項飆對我們有句提醒:“現代社會有一個趨勢,就是附近的消失。”我們大多數人每一天的生活,要么為未來焦慮,要么為昨天嘆息;要么為別人操心,要么跟自己過不去。所以焦灼焦慮、患得患失。而任意翻開一本深度休息、高效工作的書,這幾個概念是常駐選手——心流,正念,冥想,運動。
其實,留心觀察周遭,感受周遭,你會發現:一縷清風、一股花香、一眼風景,都是了不起的治愈神器。福兮禍兮,我的這個發現,是心臟問題帶來的財富。
當我連續多日,工作用電腦,吃喝靠外賣,購物選電商,有時間就刷手機,這種懸浮式生活,讓我失去了表達的欲望和靈感。而當我的生活揮別“懸浮”、擁抱“沉浸”,好好吃飯,好好睡覺,專心做事,體悟周遭,我發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做事時盡了神,休閑時盡了興。
所以現在當我寫文被卡住,事情遇障礙,我習慣到樓下走走,路人聊天的只言片語,行人的穿搭、動作,鳥蟲的姿態,陽光的膚感,天空的色調,城市的秩序……凡此種種,很容易把我從自怨自艾、患得患失、小情小愛中拉出來。留意真實的附近,對驅散我的腦霧和心霧特別有效。
的確,如今厲害的人,都在沉浸式生活。這樣的生活方式,能療愈身心,也是抵抗無序生活的良方。一如村上春樹所寫:“在自己喜歡的時間里,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,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。”
在內心慌亂的時刻,與其擔憂未來,不如抓住此刻,全力以赴做一件事兒,并享受這個過程;與其向外尋求肯定,不如將其轉化為向內的價值判斷,用專注的充實感去降低內耗,收獲真正的能量。沉浸式生活,與他人的方向和速度無關,自己決定自己的節奏,收獲自得其樂的幸福。
電影《日日是好日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日日是好日并不是生活時刻平靜無波、事事得償所愿,而是認真去感受每個細節,去珍惜難得的一期一會,去投入具體的生活。”
沉浸式生活是一種智慧,當你認真投入一件事情,幸福感就一定會來,日日是好日也不再是遙遠的奢望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