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條無名路,從“無人管”到“眾人管”
松花江路95弄小區門前的一條長約200米,寬約6米的“無名路”因停車亂象,時常造成車輛剮蹭、出行擁堵,甚至有居民在人車混行中受傷。作為未正式命名、未納入上海市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系統的“城市隙地”,這條“無名路”處于城市管理盲區,而此路又是沿路三個物業單位居民進出的唯一通道。原本該是居民出行的“舒心路”,為何會變成“堵心路”?
近日,長白新村街道聯合區人大代表、松花江路95弄小區居委及多方單位來到這條“無名路”實地走訪協商,并召開了法治觀察片區工作會議,希望借助多方力量巧解民生難題。
數千居民出行受阻
(資料圖片)
由于居民對這條“無名路”整改呼聲不斷,楊浦區人大代表徐微徨、王舜玲和街道相關部門來此實地走訪,發現這是一條典型的“瓶頸路”。“無名路”的盡頭是松花江路95弄小區,兩邊分別是租賃公寓彩虹小居和上海市楊浦區社會福利院,三個物業單位的進出口全都開設在這條“無名路”上。
由于三個物業單位內部停車位稀少,居民們紛紛將車停在了這條處于管理盲區的“無名路”上。正值中午11點,這條長約200米,寬約6米的短短馬路橫七豎八停滿了車,而此時還有不少前往福利院探望老人的車輛正在費力的調頭離開,現場堵作一堆。
據松花江路95弄居委干部蔣怡沁反映:“這三個物業至少住著幾千名居民,都要從這條‘無名路’進出,車流、人流很大經常堵得水泄不通,車輛通常要駛入95弄小區內才能掉頭,居民不得不和機動車、非機動車混行。”
作為民眾出行的必經之路,為何呈現管、治兩難的局面?楊浦區司法局依法治區辦秘書科科長凌慧告訴記者,該“無名路”屬于國有城市隙地,對社會開放、通行機動車輛,但卻在城市道路和公路路網規劃及道路設施容量范圍外,有硬質鋪裝路面卻未設置城市道路或公路路名牌。因此,“無名路”在秩序管理、市場監管和執法保障方面都尚不明確。這條通道,一時間成了居民出行的“老大難”,也成為基層治理的“卡脖子”問題。
共商共議,貢獻治理“金點子”
事關老百姓出行的切實需求,8月4日,長白新村街道聯合區人大代表,區依法治區辦,同時邀請多名有過“無名路”治理經驗的街道代表共商、共議,在長白新村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召開了法治觀察片區工作會議,積極尋求解決辦法。
現場,各街道代表集思廣益,根據各方治理經驗開展“頭腦風暴”,為“無名路”的治理難題提供自己的“金點子”。
控江路司法所科員劉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:“要創新治理模式,通過科技賦能,探索開發‘智慧停車’小程序,通過設置‘潮汐車位’等形式,解決沿路物業單位居民停車難題。”而針對沿路三方物業單位管理難題,四平路街道法治觀察員徐潔認為,可以通過三方委托相關單位托底管理的形式協商共治。
同時,由于“無名路”旁有上海市楊浦區社會福利院,楊浦區人大代表徐微徨認為,基層治理是“國家治理”的神經末梢,要始終堅持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”的原則,必須在治理方案中設置應急通道和消防通道,為福利院老年人留出寶貴的“生命通道”。
“無名路”治理雖難,相信在多方齊心協力共謀共治之下,這條“堵心路”將成為居民出行的“舒心路”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