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基金建倉高位,回報率持續攀升,重倉數字經濟和信息技術板塊成爆發利器!醫藥和新能源表現欠佳,投資者應重點關注哪些行業?|基金觀察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股市回暖,新發主動權益類基金加速建倉,多只新基金凈值波動加大。但在今年的結構性行情中,不同方向的主動權益類新基金出現明顯的業績分化,首尾最多相差近40個百分點。
據Wind數據顯示,截至8月11日,仍處于建倉期的權益類新基金收益率已達到7.4%。成立于5、6月份的多只主動權益類新基金凈值也出現明顯波動,顯示基金建倉已到達高位。同時,在醫藥行業低迷期,廣發醫藥創新、易方達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聯接等產品逆市發行,并積極布局市場。今年成立的248只主動權益類新基金,募資總規模已達1246.13億元,成為估值底部市場的重要專業“買手”和增量資金,并有望給投資者帶來更好收益。
從投資業績看,今年新成立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回報率為-3.21%,比同期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高出近50個BP,新基金呈現出比老基金更好的賺錢效應。在結構性行情中,多只主動權益類新基金斬獲出色回報。從目前業績優秀的新基金來看,多數產品重倉持有數字經濟、信息技術等板塊,而業績墊底的產品主要是醫藥、新能源等方向的基金。
華南一位公募權益基金經理表示,熊市要買新基金,因為市場普遍下跌,老產品持倉騰挪起來不夠靈活,凈值下挫比較快;而新產品沒有持倉負擔,可以靈活把握市場上本就不多的結構性機會,業績也相對更好一些。他會比較傾向于兼具低估值和有政策催化的方向,比如地產、消費和金融板塊。
在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改善后,可關注估值處于較低區間的行業彈性:處于歷史較低區間、對經濟復蘇高度敏感、具備高現金價值的行業;估值調整時間較長的新能源和醫藥等行業,以及調整后更具性價比的細分復蘇行業,如服務消費、出行和保險等。
標簽: